一般來說,產后子宮積血有自愈的可能,但也可能需要醫療干預。
在正常分娩或剖宮產之后,子宮會通過收縮來排出宮腔內的積血。如果子宮收縮良好,產后子宮積血可能會隨著惡露一起逐漸排出體外。惡露通常會經歷血性惡露、漿液惡露和白色惡露三個階段。血性惡露一般持續3-4天,顏色鮮紅,含有大量血液、壞死蛻膜組織等,這個階段有利于排出子宮內的積血。
然而,一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子宮積血的排出,導致積血不能自愈。比如子宮收縮乏力,這可能是由于產婦身體虛弱、產程過長、多胎妊娠等原因引起的。子宮收縮乏力時,無法有效地將積血壓出宮腔,積血就會積聚在子宮內。
另外,如果宮腔內有胎盤、胎膜殘留,也會阻礙積血的排出。殘留的組織會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還可能引起感染,使積血情況更加復雜。感染會導致子宮內膜炎,進一步影響子宮的恢復,使積血更難排出。
如果產后子宮積血較少,產婦可以通過適當的活動來促進子宮收縮和積血排出,如產后盡早下床活動、進行簡單的產后康復運動等。同時,母乳喂養也有助于子宮收縮,因為嬰兒吸吮乳頭會刺激子宮產生宮縮。
但如果積血較多,或者出現發熱、腹痛、惡露異味等癥狀,就需要及時就醫,遵醫囑對癥治療。醫生可能會使用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如縮宮素等,或者進行清宮手術來清除宮腔內的積血和殘留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