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正常的脊柱有4個生理曲度,即頸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隨生長發育所形成。
脊柱的生理曲度具有保持身體平衡,緩沖運動壓力的作用。
位置脊柱除了保護神經組織外,尚具有支持軀干和運動的功能。脊柱在正面呈上下直線排列,而在矢狀面有頸曲、胸曲、腰曲、骶曲4個曲度,是由于發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重力曲線通過各段曲度交界處。在胚胎晚期和新生兒期,整個脊柱僅為一個向后凸的曲度,隨著起、坐,抬頭、站立和行走等發育成長,繼發性形成頸段和腰段的前曲(向前凸),為維持原有曲度或平衡,胸段和骶尾段后曲(向后凸)。
正常脊柱生理曲度圖
作用脊柱曲度的發生可使軀干的重力在站立時更容易向下傳達,并且減少了肌肉的負擔。在日間,由于負載疲乏脊柱曲度增加,同時椎間盤的髓核受到擠壓及足弓減低,人體高度在晚間可比清晨略低。由于這些生理性彎曲的存在使得脊柱更富有彈性,增加了脊柱緩沖振蕩的能力,擴大了軀干重心基底的面積,加強直立姿勢的穩定性,尤其是腰椎的前凸更為重要,可以耐受壓迫或牽伸等的沖擊力。
[1]張曉陽主編. 腰痛與椎間盤突出[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0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