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3歲的高先生在飲酒后出現面部及頸部皮膚潮紅,雙上肢長紅色斑點,伴瘙癢等癥狀來我院內科就診,結合患者的癥狀與臨床檢查,診斷為酒精過敏癥,及時予以乙醛脫氫酶膠囊口服。接受治療后,患者癥狀減退,面部及頸部皮膚恢復正常膚色,雙上肢等處無紅色斑點,也無瘙癢,復查血常規異常數據已恢復正常,提示患者恢復良好。
【基本信息】男、23歲
【疾病類型】酒精過敏癥
【就診醫院】淮北市人民醫院
【就診時間】2021年5月
【治療方案】予以乙醛脫氫酶膠囊口服
【治療周期】門診治療兩天,一周后復查。
【治療效果】面部及頸部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紅色斑點已全部消退,無瘙癢,無潰爛,無疼痛,復查血常規,提示患者恢復良好。
一、初次面診
去年五月底的一天我在門診值班時,高先生在朋友的陪伴下走進門診室,觀其面色潮紅,營養中等,遂問其具體病癥,高先生自述道,入院兩小時前他和他的朋友一起聚餐,因高興喝了點酒,其朋友發現,他喝完酒沒幾分鐘便面部及頸部變成潮紅色,半小時后自覺頸部及雙上肢發癢,掀起衣袖發現有紅色斑點,這并沒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覺瘙癢加重,有些無法耐受,且紅色斑點數量逐漸增多,這才覺得不正常,遂趕緊來醫院就診。我對高先生做了初步檢查,查體:面部及頸部皮膚潮紅,皮膚溫度升高,雙上肢及頸部可見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紅色斑點,皮膚可見明顯抓撓痕跡,瘙癢明顯,其余檢查未見異常;患者既往體健,無患有重大疾??;患者實在喝酒后出現的,故初步考慮為酒精過敏癥,為進一步診治,遂收入院中。
二、治療經過
高先生辦理完入院手續后,雖根據患者癥狀及經驗判斷考慮為酒精過敏了,但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遂讓他繼續完善相關檢查。查便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其結果均未見異常;查血常規,結果提示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及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數據異常升高,考慮患者是過敏體質;為確定何女士的過敏原,遂安排她檢查過敏原點刺試驗和血清特異性IgE檢查,結果顯示:變應原皮試陽性,血清總IgE升高,過敏原為乙醇,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酒精;常規檢查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其余未見異常;綜合查體及各項輔助檢查結果,結合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明確診斷為酒精過敏癥。待確診后與患者講述病情,因該疾病是機體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是沒有辦法根治的,出現癥狀較輕時,無需治療,幾天后癥狀會自行消退,癥狀較重時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
高先生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屬于遲發型酒精過敏,癥狀比較輕微,患者想要快速緩解皮膚瘙癢的癥狀,故予以乙醛脫氫酶膠囊口服,其主要目的是促進體內的乙醛轉化為乙酸,使乙醛能夠在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排出體外,以緩解酒精過敏引起的癥狀。除此之外,囑咐患者盡量不要喝酒或少量飲用,如果碰到非喝不可的場合時,可在飲酒前服用鹽酸西替利嗪片,可有效緩解過敏癥狀。
(血常規提示: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及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數據異常升高,考慮患者是過敏體質)
(血清特異性IgE檢查,結果顯示:血清總IgE升高,過敏原為乙醇)
三、治療效果
高先生在喝酒后出現頸部及面部皮膚潮紅,雙上肢可見紅色斑點,伴瘙癢等癥狀來我院就診,確診為酒精過敏癥,及時予以藥物治療。經門診治療后,面部及頸部皮膚潮紅色逐漸消退,皮膚顏色恢復如初,瘙癢癥狀逐漸緩解,未見加重,紅色斑點數量基本控制,故囑咐患者繼續用藥。接受直接兩天后經在線隨訪,患者自述紅色斑點已全部消退,無瘙癢,無潰爛,無疼痛。一周后來我院門診復查,皮膚顏色正常,無紅色斑點,無瘙癢,復查血常規,提示患者恢復良好,無明顯不適癥狀,高先生的心情也隨之變好,他對這次診療很滿意。
四、注意事項
1.在治療期間,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疼痛等癥狀時,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時聯系醫生處理。
2.對于患處皮膚在清洗時,需保證適宜的水溫,不可用過燙的水,也不要過度清潔和揉搓,不可用手撓患處,防止破壞皮膚屏障,誘發或加重感染,不利于局部皮膚恢復。
3.酒精過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盡量不要喝酒,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如果遇到非要喝酒的場合,則需要注意飲酒的量,另外還可以在喝酒前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或食物,故金銀花、菊花茶等,事后可飲用熱湯或熱茶來緩解過敏癥狀。
4.患者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陽光直射刺激皮膚;多吃新鮮瓜果蔬菜,忌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證飲食清淡。
五、個人感悟
酒精過敏癥是臨床較為少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是一種過敏反應,同時也是一種免疫反應,是由于部分人群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使得人體內的乙醛無法全部轉化為乙酸,或乙醛轉化的速率較慢,難以排出體外,導致乙醛在體內堆積出現皮膚潮紅、長紅色斑點、瘙癢等癥狀,如果在飲酒后疑似出現上述癥狀,請及時就醫,避免耽誤治療。本文就診的高先生,確診為酒精過敏癥后,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還對他進行患處護理教育,不可過度清潔皮膚,避免暴力搔抓、熱水燙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