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出現發熱、咽峽炎和淋巴結腫大,表現為咽部紅腫、頸部硬包等。
本病由EB病毒原發感染所致,需遵醫囑進行抗病毒治療及對癥治療。
癥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潛伏期為9-11天,成人通常為4-7周。發病期癥狀呈多樣性,如全身不適、頭痛、畏寒、鼻塞等。典型臨床三聯征為發熱、咽峽炎和淋巴結腫大,可合并肝脾腫大。
70%患者有淋巴結腫大表現,可表現為頸部硬包。除極輕型病例外,均有發熱,體溫38.5-40.0℃,無固定熱型,部分患者伴畏寒、寒戰,熱程不一,數天至數周,也有長達2-4個月者,熱漸退或驟退,多伴有出汗。
半數以上患者有咽峽炎癥狀,表現為咽部紅腫,伴有疼痛感,還可出現潰瘍等癥狀。近半數患者在發病期有輕度脾大,有疼痛及壓痛感,偶可發生脾破裂的情況。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由EB病毒原發感染所致,患者和EB病毒攜帶者為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經口密切接觸而傳播(如接吻),飛沫傳播也有可能,偶爾可經輸血傳播。
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多為自限性,預后良好,需遵醫囑進行抗病毒治療及對癥治療,早期可以應用更昔洛韋片、阿昔洛韋片、干擾素等抗病毒制劑。當咽或扁桃體繼發鏈球菌感染時,一般采用青霉素G等抗菌藥物。
重型患者,如咽喉嚴重病變或水腫時,有神經系統并發癥及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并發癥時,可短療程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小兒重癥患者可聯合使用抗病毒制劑及人免疫球蛋白。
[1]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13-115.
[2]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