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癌是指在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在吻合口端發(fā)生的癌癥惡性腫瘤。胃大部切除術存在兩種可能性,因為消化性潰瘍穿孔、出血,或本身是胃癌,通過畢Ⅰ式或畢Ⅱ式胃大部切除術,在術后10-15年容易發(fā)生殘胃癌。
殘胃癌目前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和術后胃內環(huán)境改變,以及堿性十二指腸液反流存在關系。胃大部切除術后胃酸缺乏,并存在堿性十二指腸液反流的情況,可導致胃內呈現低酸狀態(tài),有利于細菌繁殖,更容易為亞硝胺類的致癌性物質,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在十二指腸反流物等堿性液體的長期刺激下,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加重慢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使局部出現胃部的腸上皮化生、萎縮,出血不典型增生,進而容易導致癌的發(fā)生。同時胃黏膜屏障受損,使致癌物質可以直接和胃黏膜接觸,促進殘胃癌發(fā)生。
殘胃癌的臨床癥狀與胃癌類似,但沒有特異性癥狀,常伴有上腹部不規(guī)律疼痛、飽脹、食欲減退、乏力、體重下降、消化道出血、貧血等,可通過腫瘤標志物、胃鏡、鋇餐等檢查明確診斷。殘胃癌一旦確診,則需要進行手術根治性治療,必要時可以進行化療和放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