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屬于非細菌性炎癥,一般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判斷是否為靜脈炎。靜脈炎發生容易伴隨血栓產生,建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發生嚴重后果。
一、病史:靜脈炎患者一般存在長期站立、久臥、久坐、肥胖、肢體創傷、輸液不當等,可誘發靜脈炎的經歷或有靜脈曲張等病史,且發病與年齡、季節無關。
二、臨床表現:靜脈炎患者局部皮膚出現沿血管走形區的紅腫和壓痛,血管內出現血栓后能觸碰到一條質地偏硬的條索或串珠樣結節,膚溫升高,靜脈曲張者出現暗紅色團狀隆起區,輸液不當伴有感染者偶有膿血或膿液。
三、實驗室檢查:若有病史和臨床表現,則考慮做實驗室檢查以確診。根據血常規結果中白細胞細胞的增高程度判斷是否發生細菌感染,根據凝血試驗結果判斷是否合并靜脈血栓。
四、影像學檢查:若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均指向靜脈炎,則應通過影像學檢查進一步判斷是否合并靜脈血栓。靜脈血栓對身體有潛在危害,建議及時診斷和治療。
1、造影檢查:靜脈注入造影劑,根據有無充盈缺損可判斷是否出現靜脈血栓,并可了解血栓位置、形態、范圍、側支循環狀態,是靜脈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2、超聲檢查:多普勒超聲檢查可探測血管壁和局部血流情況,當局部血流信號消失或部分消失,可考慮靜脈血栓形成,此為常用篩查方法;
3、放射性核素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可檢測出血栓的形成過程,對小腿靜脈叢內血栓較為敏感,能較為準確地診斷出該部位的血栓,但具有較大放射性;
4、電阻抗體積描記:該方法對主干靜脈阻塞診斷效果好,患肢靜脈壓測定結果升高,表明測壓處近心端靜脈有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