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其具體病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血栓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血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因為疾病或損傷等多種因素,凝結成塊的固態物質,導致血栓易形成的因素有血液成分或血流的變化、血管內皮的損傷等。
1、白色血栓:又稱灰色血栓、血小板血栓,常發生在血流較急的動脈內,通常與血管壁創傷有關,因此又稱為動脈血栓。這類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纖維蛋白、白細胞及少量紅細胞組成,肉眼呈灰白色,表面粗糙、卷曲,有條紋,質硬,與血管壁緊連;
2、紅色血栓:又稱凝固性血栓,通常發生在血流緩慢處或淤滯于靜脈內,又稱為靜脈血栓。主要由紅細胞、白細胞、纖維蛋白及少量血小板組成。新鮮紅色血栓濕潤,有一定彈性,而陳舊的紅色血栓則變得干燥,失去彈性,并易于脫落造成栓塞;
3、透明血栓:主要存在于前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內,且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故又稱微血栓。主要由纖維蛋白及其單體組成,內含數量不等的血小板、白細胞及少量的紅細胞,外觀透明,因此又稱透明血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此類血栓常見;
4、混合血栓:發生在動脈、靜脈或心臟腔內,由頭、體、尾三部分組成,頭部由白色血栓組成,體部是由白色血栓和紅色血栓形成,而尾部則是由紅色血栓組成,血栓頭部往往黏附于血管壁上,可形成附壁血栓。靜脈內的混合血栓呈粗糙、干燥、圓柱狀,與血管壁粘連,有時可辨認出灰白色與褐色相間的條紋狀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