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梅毒在高危后12周可排除,雖在4-6周可進行血清學檢測,但由于個體差異,有些人窗口期會延長,可能會出現漏診的情況,因此隨訪至12周更為可靠。
梅毒的窗口期一般為2-4周,梅毒螺旋體感染后,在局部繁殖增加,發生炎性浸潤,進入淋巴管再進入血液而播散全身,此時由于機體自身抵抗力,梅毒螺旋體刺激機體產生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隨著時間的延長,還會產生一種抗類脂質抗原的非特異性反應素,對于這兩種物質大部分人可在4周后測出,但極少部分人時間可偏晚,檢測出來是陰性但實際發生梅毒感染,因此梅毒排除需避開窗口期,以免出現假陰性。
梅毒排除手段一般采用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檢測完成,早期感染梅毒感染臨床癥狀主要是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無痛潰瘍,好發于生殖器部位,部分人群還可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實驗室檢測主要是通過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如TP-Ab、TPPA、TPHA和非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如RPR、TRUST等血清學檢測。梅毒一般在高危性生活后4-6周可進行實驗室檢測,如果檢測為陰性且無臨床癥狀,則后續隨訪至12周,再進行復查仍為陰性則可排除。如4-6周檢測非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陽性,但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為陰性,則需加做滴度檢測,如滴度水平很低,則需要在12周后復查滴度是否下降以及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是否轉陽,如果仍然很低如1:1,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陰性,考慮為交叉抗原引起的非特異性反應,則可排除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