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ROP胎位為一種正常胎方位,即右枕后位,屬于頭先露中的枕先露。
ROP胎位本身屬于正常胎位,但需注意發展為持續性枕后位等胎位異常情況。
癥狀ROP胎位中的R表示右,O代表枕骨,P代表后,連起來即右枕后位,具體表現為胎兒的枕骨在母體的右后方,臉朝向母體的左前方,胎兒的頭朝下,為一種正常胎方位。
檢查時矢狀縫位于骨盆左斜徑,前囟在骨盆左后方,后囟在骨盆右前方。
大多數右枕后位能向前轉成枕前位,胎頭得以最小徑線通過骨盆最窄平面,順利經陰道自然分娩。
若經充分試產,胎頭枕部不能轉向前方,仍位于母體骨盆后方,致使分娩發生困難者,稱為持續性枕后位,常表現為第二產程延長、產婦自覺肛門墜脹及排便感等癥狀。
ROP胎位圖
原因ROP胎位本身為一種正常胎方位,但可能發展為持續性枕后位等胎位異常表現。
主要原因為骨盆異常與胎頭俯屈不良,以及宮頸肌瘤、頭盆不稱、前置胎盤、子宮收縮乏力、胎兒過大或過小以及胎兒發育異常等,均可影響胎頭俯屈及內旋轉,從而形成持續性枕后位。
治療ROP胎位本身屬于一種正常胎位,能正常分娩者無需特殊處理,自然分娩過程中需注意體位管理,叮囑產婦將腰部微躬,同時呈左側臥位,此時產婦左腿應含胸屈膝、屈髖,將右腿盡量伸直,后疊放在左腿上,左腹部盡量向床墊一側貼近,同時臀部保持左側臥位。
若ROP胎位發展為持續性枕后位而導致分娩困難時,需要積極干預治療。持續性枕后位無骨盆異常、胎兒不大時,可試產,應嚴密觀察產程,注意宮縮強度、宮口擴張程度、胎頭下降及胎心有無改變。
必要時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如在第一產程試產過程中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或經人工破膜靜脈滴注縮宮素等處理效果不佳,每小時宮口開大小于0.5cm或無進展時,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
[1]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90-192.
[2]袁月芳.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在無痛分娩待產中體位管理的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0):102-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