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一般指大腸癌。從便血到大腸癌潛伏期一般是5-10年,但是有差異性,便血也不一定會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是由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導致的息肉,經過慢性病變過程引起的,其發病與長期吸煙、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飲酒、低運動量等危險因素有關,好發于中老年患者。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出現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情況,一般從便血到大腸癌潛伏期是5-10年,部分體質較好的患者可能為10年,甚至更久,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如果患者出現頻繁的便血、大便性狀改變、腹痛、腹部包塊等癥狀,可以通過大便潛血試驗、纖維結腸檢查、腹部CT、腫瘤標志物檢測等方式診斷。確診大腸癌后,患者需要及時采用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根治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術后增加化療、靶向治療等輔助手段殺滅殘留的癌細胞,避免其發生遠處組織以及器官的轉移。
但是出現便血后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比如痔瘡、慢性胃出血、腸套疊等,也不一定會變成大腸癌,要保持心態良好。在病情得到緩解時,患者應注意積極鍛煉身體,比如慢跑、打太極等,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同時多休息,避免攝入臘肉、炸雞、臘腸等煙熏或者油炸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