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的治療在中醫中主要遵循溫補的原則,一般可根據腎陽虛、脾陽虛、心陽虛、肺陽虛、肝陽虛等做好對應治療。
1.腎陽虛:腎陽虛時,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常用的方劑有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藥物包括附子、肉桂、鹿茸、熟地、山藥等,能夠增強腎臟功能,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癥狀。
2.脾陽虛:脾主運化,脾陽虛時,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常用附子理中湯,藥物如人參、白術、干姜、炮附子,旨在增強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3.心陽虛:心陽虛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治療原則為溫通心陽,可用保元湯加減,藥物如人參、黃芪、肉桂等,配合針灸治療,選取心俞、內關、神門等穴位,以提升心陽。
4.肺陽虛:肺陽虛較少單獨論治,常與肺氣虛并論,治療上以補肺益氣、溫肺化飲為主,藥物如桂枝、生姜、細辛等,以及食療如姜湯等,以增強肺的功能,改善咳喘、惡寒等癥狀。
5.肝陽虛:雖然肝陽虛相對少見,但治療時仍需以溫補肝陽、疏肝解郁為主,使用當歸四逆湯等方劑,藥物如吳茱萸、肉桂、當歸等,同時注意情緒調節,避免情緒抑郁加重病情。
患者需注意用藥時謹遵醫囑,平時注意清淡飲食,有助于病情盡快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