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與腎虛是中醫的兩種病癥,二者可同時出現或分別出現,兩者所引起的后果不盡相同。出現脾虛以及腎虛的患者,應及時前往醫院中醫科進行診治。
脾虛的患者會引起消瘦面黃、四肢乏力、嗜睡、食不消化、腹痛、腸鳴、便溏或泄瀉、浮腫、便血、崩漏等后果。其多因飲食失調、寒溫不適、憂思、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等因素所引起。
腎虛常分為腎陰虛與腎陽虛等,腎陰虛患者會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性功能亢進、遺精、婦女經少崩漏、舌紅少津、脈細弱等后果,通常是由傷精、耗液等原因所引起。而腎陽虛則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滑精、婦女不孕、夜尿多、大便泄瀉或水腫、舌淡胖、脈沉弱等后果,多由素體陽虛、久病傷腎或老年腎衰等因素所導致。
脾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歸脾丸、人參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藥物進行調理。腎陰虛者可使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藥物進行調理。對于腎陽虛者而言,可使用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右歸丸等藥物進行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