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疝是由于部分原因引起的顱內壓失衡,腦組織從顱內高壓的部位向顱內低壓的部位移位,從顱內的空洞或者薄弱處突出,從而壓迫腦干。一般臨床上常見的腦疝有枕骨大孔疝、顳葉鉤回疝、大腦鐮下疝,患者會出現神志昏迷、瞳孔散大等表現。
1、枕骨大孔疝:CT表現為后顱窩的腦溝和腦裂消失,腦干周圍也明顯受壓或者消失,四腦室狹小或者是受壓變形。CT的矢狀位上,可見到小腦扁桃體疝入枕骨大孔以下。枕骨大孔疝一般因為后顱窩的血腫、腫瘤,或者占位病變引起,在CT上同時可見后顱窩的病灶;
2、顳葉鉤回疝:在CT上主要表現為腦中線結構的移位,中線移位一般超過1cm。此外,側腦室受壓變形或者室影縮小,甚至消失,同時伴有鞍上池、腳間池等,都受壓變窄或者消失,大腦腳受壓變形或者移位。顳葉鉤回疝一般因為一側的占位病變引起,在CT上通常也可見一側顱內血腫、顱內腫瘤,或者大片的腦水腫等占位的征象;
3、大腦鐮下疝:在CT影像表現為病變同側大腦半球的扣帶回,在大腦鐮的下緣向對側疝出。大腦鐮下疝的發生,通常也和顱內的一些占位性病變,或者出現顱內高壓,造成腦組織壓迫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