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丫子中間爛了又瘙癢的原因包括足癬、濕疹、汗皰疹、接觸性皮炎、浸漬性皮炎。建議及時就醫,根據原因遵醫囑治療。
1、足癬:這是最常見的原因,由真菌感染引起,像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真菌容易在腳丫子這種溫暖潮濕的環境滋生繁殖,侵犯皮膚角質層,破壞皮膚屏障,引發炎癥反應,出現糜爛、瘙癢等癥狀,還常伴有脫皮、水皰等表現。要保持腳部清潔干燥,穿透氣性好的鞋襪,可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按療程規律涂抹,抑制真菌生長,緩解瘙癢,促進皮膚恢復。
2、濕疹:腳部接觸到某些過敏原,如化纖材質的襪子、新換的洗腳用品等,或者長期處于悶熱潮濕環境,導致皮膚免疫功能紊亂,出現濕疹,腳丫子中間皮膚可呈現糜爛、滲出、瘙癢的狀態,邊界往往不太清晰,且容易反復發作。需避免搔抓、熱水燙洗等刺激,找出并規避過敏原,可外用爐甘石洗劑、地塞米松乳膏、氫化可的松乳膏等藥物,減輕炎癥,同時配合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控制病情。
3、汗皰疹:多在夏季或情緒緊張等情況下發作,與腳部出汗過多、汗液潴留有關,汗液排出不暢,積聚在皮膚內形成水皰,水皰破裂后出現糜爛面,伴有明顯瘙癢,常對稱分布在腳丫子等部位。要保持腳部干爽,可外用氧化鋅軟膏、尿素軟膏、水楊酸軟膏等藥物,收斂、止癢,減少滲出,緩解癥狀,也可口服谷維素片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減少出汗。
4、接觸性皮炎:如果腳丫子接觸了刺激性物質,比如強酸、強堿等化學物品,或者對某些外用藥過敏,會引發接觸性皮炎,局部皮膚出現紅斑、糜爛、瘙癢等情況。首先要盡快脫離致敏原或刺激物,用清水沖洗腳部,可外用鹵米松乳膏、丹皮酚軟膏、復方樟腦乳膏等藥物,減輕皮膚炎癥反應,緩解瘙癢,必要時就醫診治。
5、浸漬性皮炎: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子、過度走路使腳丫子長時間處于潮濕、摩擦狀態,皮膚被浸漬,角質層松軟,容易破損糜爛,產生瘙癢感。要選擇合適、透氣的鞋子,避免長時間行走,保持腳部干燥,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新霉素軟膏等藥物,預防和控制局部感染,減輕癥狀。
腳丫子出現爛了又瘙癢的情況,不要自行盲目用藥,應先就醫明確病因,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注意腳部衛生,勤換鞋襪,促進皮膚盡快恢復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