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耳瘺即先天性耳前瘺管,表現為外耳皮膚上有一小孔,多無明顯癥狀;繼發感染時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等臨床表現。
癥狀耳瘺多為單側性,也可為雙側,主要表現為盲端小管開口于外耳皮膚上,通常瘺管窄小,且深淺長短不一,偶可見分支,擠壓時可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樣分泌物從瘺口溢出。耳瘺平時無癥狀,繼發感染時局部出現紅腫疼痛,常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后可形成膿瘺,感染控制后局部常形成瘢痕。
耳瘺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耳瘺繼發感染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耳瘺是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耳畸形,為胚胎時期第1、2鰓弓發育不良或第1鰓溝封閉不全所致,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但存在不規則顯性遺傳及表現度的差異,目前尚未發現其相關致病基因。
治療未發生感染的耳瘺患者可不予處理;發生感染的患者,以急性感染控制后行瘺管切除術為主;反復發生感染的瘺管、因感染引起皮膚破潰者,應先控制急性炎癥再行手術;局部有膿腫形成者應先切開引流,待炎癥控制后再行手術。對于感染反復發作,保守治療不能徹底控制者,可在感染期內進行手術。
[1]魏璐璐等主編.耳鼻喉科疾病診治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46-47.
[2]孫虹,張羅.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