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僅用于科普用途,為了保護患者隱私,以下內容里的相關信息已進行處理)
摘要:
半月板囊腫是一種發生在半月板的囊腫樣局限性病變,本文敘述的患者即為半月板囊腫的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右膝關節間歇疼痛,走平路或休息時疼痛緩解,下蹲受限,上下樓梯時有疼痛,步態異常,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關節腫脹,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給予患者右膝關節鏡探查清理術+半月板囊腫切除術+半月板縫合術+膝關節松解術,病情已得到控制,各項指標均在好轉。
【基本信息】性別:男,年齡:42歲
【疾病類型】半月板囊腫
【就診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就診時間】2021年6月9日
【治療方案】右膝關節錯探查清理術+半月板囊腫切除術+半月板縫合術+膝關節松解術
【治療周期】住院治療10天,2周后門診復查
【治療效果】病情已得到控制,各項指標均在好轉
一、初次面診
近日于門診接收一位右膝間歇疼痛5年,加重半年余的中年男性患者,患者自訴5年前無明顯誘因下肢出現右膝關節疼痛,以下蹲時顯著,走平路或休息時疼痛緩解,無伴麻木、腫脹等不適,未行特殊處理。之后右膝關節疼痛癥狀反復出現,因不影響行走未予重視。近半年患者右膝部疼痛逐漸加重,伴下蹲受限,上下樓梯時有疼痛,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關節腫脹,手可觸及膝關節包塊,步態異常,屈伸活動受限,無打軟腿及關節交鎖,無晨僵?,F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治療來我院就診。
門診MRI檢查提示:右膝關節內可見少量積液,各構成骨髓內未見異常信號。外側半月板前角可見條狀稍高信號影與關節囊相連,其前方可見大小約1.7x2.8cm囊狀長T2信號影,內可見分隔;外側半月板后角及內側半月板形態、信號未見異常;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形態、走行正常,其內未見異常信號影;髕外側支持帶信號增高,髕下脂肪墊可見水腫,“右膝關節外側半月板前角撕裂并半月板囊腫形成;髕外側支持帶損傷,髕下脂肪墊水腫”,以“右膝關節囊腫”收入院。經體格檢查后,患者右膝關節外側處可觸及一小包塊,約2*3cm,下蹲后明顯,質軟,無壓痛,不能移動,無內外翻畸形。右膝關節活動度10°-120°。雙下肢等長,雙下肢肌力5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二、治療經過
入院后完善血常規、生化全套、病毒全套、凝血功能、尿常規、下肢DR、膝關節MR、心電圖、血常規、胸片等相關檢查,明確手術適應證、排除手術禁忌癥后,給予患者擇期行右膝關節鏡探查清理術+半月板囊腫切除術+半月板縫合術。術后予以鎮痛、預防感染、冷療消腫、護胃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術后恢復可,傷口愈合情況良好,功能鍛煉滿意,現癥狀改善,病情穩定后辦理出院。
三、治療效果
患者一般狀況可,右膝切口活動時尚有輕微疼痛。無下肢麻木及乏力,精神、睡眠、胃納良好,大小便正常。經體格檢查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醒,心肺與腹部未及顯著異常。出院時術口敷料干潔,右膝部切口輕度腫脹,局部干燥未及異常分泌物,右膝關節活動度0-110°。術區無明顯壓痛,雙側肢體感覺、活動、血運良好。2周后復查,患者自述膝關節疼痛較前明顯好轉,膝關節活動度較前明顯增大,活動受限較前明顯好轉。
治療總費用大致在2-3萬左右,醫保報銷比例50%~60%。
四、注意事項
患者出院時,我叮囑患者平素注意休息以及營養,出院后繼續進行右膝功能鍛煉,出院后3天門診換一次藥,2周拆線,視腫物病理結果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出院后第2、4、6、8周定期骨科門診復診,如有不適請及時返院復診。
平素可佩戴支具進行活動,恢復后也盡量避免瑜伽,打球,跳舞等活動強度較大的運動,術后注意長期監測自身傷口的變化,若出現傷口疼痛加重,滲液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五、個人感悟
經過對這位患者的治療后,我更進一步地理解了半月板囊腫這個疾病的癥狀和治療方式,半月板囊腫是一類發生在半月板的囊腫樣局限性病變,一般會累及膝關節活動,甚至影響下肢正常站立行走運動功能,可通過手術治愈,早期會出現局部隱痛、酸痛,后慢慢發展,引起患者行走受限,出現步態異常時才會引起患者注意。
因此,對患者來說一定要長期監測病情的變化,如果出現膝關節疼痛,一定要及時就醫,根據囊腫大小不同,治療后恢復的運動時間也是不一樣的,運動的耐受度也是不一樣的,需要按照醫囑進行活動,適當的補充維生素,定期進行體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