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紺,其主要癥狀為皮膚、黏膜顏色的改變,如出現紫藍色等,但根據紫紺類型的不同,具體癥狀有所區(qū)別。紫紺是由血液中的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所致。紫紺可分為中心性紫紺、周圍性紫紺及混合性紫紺。
1、中心性紫紺:癥狀可遍布全身,但膚溫正常,膚溫正常部位的瞼結膜、口腔黏膜等也同時呈現青紫,按揉或加溫后紫紺未能消失,甚至會更明顯。常見于心源性、肺源性疾病,如肺氣腫、彌散性肺間質纖維化等。因肺呼吸功能障礙或心臟通道異常,導致氧合功能障礙,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而出現。中樞性紫紺的治療,應標本兼治,予休息、吸氧,并積極處理原發(fā)疾??;
2、周圍性紫紺:癥狀僅限于末梢部位,于耳垂、面頰、鼻頭、唇、指、趾甲床或下垂部位出現青紫瘀斑,皮膚局部冰冷,但按揉及加溫后紫紺會減輕甚至消失。常見于體循環(huán)淤血病變:如右心衰、縮窄性心包炎等;缺血性病變: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周圍性發(fā)紺的治療,原則上是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明確淤血、缺血的原因,對應治療;
3、混合性紫紺:即中央性紫紺和周圍性紫紺合并存在呈現時。主要原因是各種因素造成肺淤血合并外周血流緩慢所致。臨床常見于肺淤血伴周圍循環(huán)衰竭、感染性休克導致肺淤血與周圍性循環(huán)衰竭等?;旌闲宰辖C的治療,既需改善心功能解除肺水腫,又需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配以氧療。
出現紫紺類似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規(guī)范治療。此外,服用特殊藥物以及中毒后,亦可能出現發(fā)紺,可伴有急慢性藥物中毒的癥狀,具體原因,還需前往醫(yī)院確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