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在中醫上可歸屬于“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如果懷疑患有肝炎,建議及時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在中醫理論中,黃疸主要表現為目黃、身黃、小便黃。部分肝炎患者出現黃疸癥狀時,可對應中醫的黃疸病癥。其病因多為外感濕熱疫毒之邪,或飲食不節、嗜酒過度等,導致濕熱蘊結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出現黃疸。脅痛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癥。肝炎患者常有脅肋部脹痛、隱痛等不適,與中醫脅痛的表現相似。其病機多為肝郁氣滯、肝膽濕熱、瘀血阻絡等,導致肝絡失和而發為脅痛。積聚則是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的病癥。慢性肝炎患者若病情進展,肝臟出現質地改變、肝脾腫大等情況時,可類似中醫積聚的表現。其形成多與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
中醫對肝炎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癥類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藥。同時,還會結合針灸、推拿等外治法以及飲食調理、情志調節等綜合治療。但中醫治療肝炎不能替代現代醫學的檢查和治療方法,應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肝炎在中醫中有多種病癥對應,治療需個體化,且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