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癥常表現為反復的皮膚黏膜出血,如瘀點、紫癜、瘀斑及外傷后止血不易、鼻出血、牙齦出血等,臨床上血小板減少癥是否可以治好,與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關,需要根據具體原因進行分析。
1、血小板生成不足:常見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是由于某些藥物,如環磷酰胺等引起血小板生成不足和數量減少,其是否能治好取決于原發病的治療。一般急性白血病患兒經積極治療可以治好,但老年人預后較差,而再生障礙性貧血經有效治療多數可以緩解或治好;
2、血小板破壞過多:多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機體的免疫機制使體內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導致血小板破壞過多、數量減少。一般需進行免疫抑制治療,多數患者能夠控制病情處于穩定狀態,但大多數無法治好。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需應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以及免疫抑制藥物,如長春新堿、長春地辛等,來控制病情發展;
3、血小板分布異常:常見于脾功能亢進患者,也會導致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此類患者通常需要采取脾切除術,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具體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