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心慌發抖,可能是焦慮、抑郁等情緒因素導致,也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低血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疾病因素引起,建議盡快就診,由醫生進行診斷,明確病因。
一、情緒因素:如果長期處于精神壓力大,以及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常會導致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導致植物神經調節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出現紊亂,從而表現為半夜心慌發抖,還可伴有出汗、胸悶、心悸、頭暈等臨床癥狀。另外,如果在睡前飲用使精神興奮的濃茶、咖啡等飲品,或在睡前觀看情節比較恐怖的故事、電影,睡覺時還未從激動的情緒中脫離,也會出現半夜心慌發抖的現象。
二、疾病因素:1、心律失常:如果半夜出現各種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心臟早搏等,或各種緩慢性心律失常,如二度、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可引起心臟跳動不規則,會誘發患者出現心慌、發抖等癥狀;
2、心肌缺血:半夜如果出現心肌缺血發作,導致心臟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心臟跳動異常,會出現胸悶、胸痛等典型癥狀,患者會自覺心慌發抖。有些不典型的心肌缺血患者,可能會表現為心悸、乏力等癥狀,也需要引起警惕;
3、低血糖:由于沒有吃晚飯或者晚飯吃太少,機體可利用的葡萄糖減少,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可能會出現低血糖,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心慌、發抖、出汗、饑餓感明顯等情況;
4、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指半夜睡眠頻繁出現呼吸暫停的疾病,這種患者夜間睡眠時,有效通氣次數減少,不僅會引起低氧血癥和高碳酸癥,也有可能會導致心肺缺氧,從而誘發心慌、出汗、發抖,并伴隨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
5、其他:如更年期體內激素水平波動、甲狀腺功能亢進、哮喘、冠脈痙攣等疾病,以及電解質紊亂、交感神經興奮性等異常機體狀態,也可能會出現半夜心慌發抖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