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對應的身體部位通常是指足底反射區或足底穴位所對應的身體部位。中醫有足底按摩的方法,能產生一定的養生效果或可對病癥有緩解作用。因此,適當進行足底按摩,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有好處。
一、反射區:1、頭部:主要對應足底腳趾的部分,如眼睛對應的部位為第二、三腳趾的趾根處;大腦對應大腳趾第二關節處等。適當按摩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從而起到緩解疲勞的效果;
2、胸部:主要對應第一趾與第二趾的間隙靠近外側的部位,如肺部對應足底上部外側、腱反射區下方,在雙足底部第二趾骨的中下部;心臟位于肺部對應部位之下,即腳心窩的外側。適當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各組織的新陳代謝;
3、腹部:主要對應足底中段,如腎臟位于兩足底中央的深部,即俗稱的腳心窩正中。胃部對應腳骨凸起處部位,腳心窩內側,按摩此部位可產生一定刺激,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
4、盆腔:腳掌后半部分正中心所對應的部位為生殖器,臨床上若出現小便不利等問題時,按摩此處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5、其他區域:如坐骨神經對應腳跟,甲狀腺也對應第一、二趾骨之間偏外側的范圍。在此處適當的進行按摩能起到舒緩神經、放松腺體的作用。
二、穴位:1、脾臟:臨床多選擇太白穴,對應第一跖骨底部粗隆下陷中,按壓此處有緩解腹痛、腹脹的效果。此外,還可輔助治療便秘、食欲不振等;
2、腎臟:以涌泉穴為主要代表穴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時足底前部凹陷處,約為足底第二、三趾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半段處。當出現疼痛時,按摩此處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3、心臟:臨床可用獨陰穴緩解心臟的輕度不適癥狀,如胸脅痛、心猝痛等。其位置為第二趾關節中點處;
4、其他部位:常見的足底穴位還包括失眠穴,通常沒有特定的對應部位,臨床上多用于治療失眠、頭疼等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