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現的瘙癢感,伴隨著抓撓后的紅疙瘩,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過敏信號。對于這位35歲的女性患者來說,她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沒有任何先兆癥狀,卻在某天突然感到皮膚瘙癢難耐,手部撓抓后迅速出現了小紅疙瘩,經醫生診斷為蕁麻疹(尋麻疹)。這是一種常見的過敏反應性皮膚病,通常由過敏原引發。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按照醫生的建議口服了酮替芬、撲爾敏等藥物,并配合激素類藥物控制癥狀。經過半個月的治療,皮膚上的小紅疙瘩逐漸消退,但留下了明顯的斑痕和結痂,盡管外貌有所恢復,但她仍然感到局部皮膚瘙癢不適。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蕁麻疹是一種過敏反應性疾病,其發病機制與免疫系統對某些外界物質的過度敏感有關。當身體接觸到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IgE),導致組胺等化學介質釋放,引起皮膚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從而出現紅腫、瘙癢等癥狀。
對于患者的癥狀,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她所經歷的是一種典型的急性蕁麻疹。這種類型的蕁麻疹通常在數天或幾周內自行消退,但部分患者可能會發展為慢性蕁麻疹,持續時間超過6周甚至更久。目前患者的情況是,在經過治療后紅疙瘩消失,但留下了色素沉著和結痂,這可能與搔抓導致的皮膚損傷有關。
針對她的癥狀,醫生建議她繼續尋找過敏原,并進行相應的檢查。因為蕁麻疹的反復發作往往與未明確或未避免的過敏原有關。常見的過敏原有食物(如海鮮、牛奶、堅果等)、藥物(如青霉素、磺胺類藥物等)、環境因素(如花粉、塵螨、動物皮毛等)以及物理刺激(如冷熱交替、摩擦、壓力等)。
對于患者的皮膚瘙癢問題,醫生建議她避免搔抓和刺激皮膚,因為這可能會加重癥狀并導致皮膚破損。同時,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藥物來緩解瘙癢感,例如含有糖皮質激素的軟膏或霜劑,但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此外,患者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已知的過敏原和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藥物等。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過度搔抓和摩擦。
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最后,患者需要定期復診,觀察癥狀的變化,并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方案。通過綜合治療和長期管理,相信她可以逐步控制病情,恢復健康肌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