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冷顫是高燒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打冷顫是發熱時體溫上升期的一種表現,而低燒時體溫存在輕度升高,發生打冷顫的可能性較小。通常體溫越高,出現冷顫的可能性就越大。
打冷顫預示著患者的體溫達到比較高的狀態,可能高達39℃-40℃及以上,因為體溫上升時外部毛細血管會收縮,肌肉會通過震顫的方式產生熱量,從而促進身體內部溫度的升高。這種情況通常意味著體內存在感染因素,可能是由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感染引起,感染嚴重時患者更容易出現冷顫的癥狀。
因此,一旦出現打冷顫表現,應立即測量體溫,如果體溫升高但在38.5℃以下,可先在家采取物理降溫,如用濕毛巾對額頭、腋下等部位進行冷敷,多喝溫開水,有一定降溫效果。如果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或體溫升高超過38.5℃,需立即就醫檢查明確病因及查明病原體類型。通過針對病原體的治療和綜合性的支持治療,可使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病情得到控制,打冷顫的癥狀也會逐漸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