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皮膚癌即指發生于皮膚及其附件的惡性腫瘤,其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丘疹、結節及潰瘍等,可遵醫囑通過手術切除。
癥狀皮膚癌即指發生于皮膚及其附件的惡性腫瘤,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原位癌、皮脂腺癌及汗腺癌等,白色人種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但在中國最常見的類型是惡性黑色素瘤。
基底細胞癌
好發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特別是顏面部。皮損常單發,但亦有散發或多發??砂榘l光化性角化病、黑痣及毛細血管擴張。臨床上分為以下類型:
結節型:
最常見,好發于顏面,皮損初起為灰白色或蠟樣小結節,質硬,緩慢增大并出現潰瘍,繞以珍珠狀向內卷曲的隆起邊緣,稱侵蝕性潰瘍。
面部前期的結節型基底細胞癌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表淺型:
常發生于軀干部。皮損為一個或數個輕度浸潤性紅色鱗屑性斑片,可向周圍緩慢擴大,邊界清楚,常繞以細線狀珍珠狀邊緣,表面可見小片表淺性潰瘍和結痂,傷口愈合后可留有光滑萎縮性的瘢痕。
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Pinkus 纖維上皮瘤型:
好發于背部,皮損為一個或數個高起性結節,質地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類似纖維瘤。
Pinkus纖維上皮瘤型基底細胞癌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色素型:
屬于結節型的一個變異型,皮損呈褐色或深黑色,邊緣部分色素較深,中央呈點狀或網狀。
色素型基底細胞癌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鱗狀細胞癌
本病好發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皮膚。皮損初起常為小而硬的紅色結節,境界不清,易演變為疣狀或乳頭瘤狀,表面可有鱗屑,中央易發生潰瘍,潰瘍表面呈顆粒狀,易壞死、出血,潰瘍邊緣較寬,高起呈菜花狀,質地堅實,伴惡臭;部分腫瘤可呈凹陷性,進行性擴大并出現潰瘍,向下侵犯筋膜、肌肉和骨骼。
鱗狀細胞癌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惡性黑素瘤
按照不同的生長模式,可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具體如下。
肢端雀斑痣樣黑素瘤:
為我國常見類型,多由肢端雀斑樣痣發展而來,好發于掌跖、甲及甲周區。皮損表現為色素不均勻、邊界不規則的斑片;若位于甲母質,甲板及甲床可呈縱行帶狀色素條紋。
肢端雀斑樣痣黑素瘤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惡性雀斑痣樣黑素瘤:
好發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常由惡性雀斑樣痣發展而來。皮損為淡褐色或褐色不均勻的色素性斑片,伴有暗褐色或黑色小斑點,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
雀斑樣痣黑素瘤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結節性黑素瘤:
好發于頭頸、軀干部、足底、外陰及下肢等處。皮損初起為藍黑或暗褐色隆起性結節,沿水平和垂直方向迅速增大成乳頭瘤狀、蕈樣,可形成潰瘍。
結節性黑素瘤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淺表擴散性黑素瘤:
由淺表黑素瘤發展而來,好發于軀干和四肢。皮損比惡性雀斑樣痣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呈不規則斑片,部分呈弓形,棕黃色、褐色或黑色,亦可呈淡紅色、藍色和灰色。若皮損出現丘疹、結節、硬化及潰瘍則提示預后不良。
擴散性黑素瘤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基底細胞癌的發病與長期日曬密切相關;紫外線照射、化學致癌物、病毒感染、慢性皮膚病等均是鱗狀細胞癌的致病因素;惡性黑色素瘤好發于60歲以上的男性,與個人及家族史、長期日曬、痣數目增多(特別是大痣)、外傷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
診斷根據皮損的典型表現,結合皮膚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即可確認診斷。
治療皮膚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不能手術者可用光動力療法、電燒灼、激光、冷凍等方法,再輔以化療、放療、非特異性免疫治療、特異性免疫治療和靶向藥物等治療方法。
[1]張學軍,鄭捷,等.皮膚性病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02-208.
[2]趙玉沛,等.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普通外科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