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間血栓的全稱為肌間靜脈血栓,是指發生于肌間靜脈血管內的血栓,屬于靜脈血栓疾病當中深靜脈血栓的一種。所以,并沒有肌間靜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區別的說法。肌間靜脈血栓一旦形成,需要積極到醫院血管外科進行治療,積極有效地治療是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的關鍵。
1、肌間靜脈血栓形成原因:肌間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與血管損傷、血流滯緩及血液高凝狀態密切相關。多因外傷、手術、腫瘤等因素導致;
2、肌間靜脈血栓臨床癥狀:肌間靜脈血栓形成后會導致血管堵塞,血管內血液瘀滯、靜脈壓力升高以及血管周圍組織水腫,進而表現為肌肉緊韌飽滿,出現輕度擠壓痛,且因為血栓是一種無菌性炎癥反應,常表現為發病部位皮膚溫度升高、疼痛等不適;
3、肌間靜脈血栓治療:對于輕度肌間靜脈血栓,可選擇保守治療,應絕對臥床,遵醫囑口服利伐沙班片、華法林鈉片等抗凝藥物,或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抗凝。此外,還需靜脈滴注尿激酶溶栓。對于形成漂浮血栓或者需要行急診手術治療者,則需放置下腔靜脈濾器,防止致死性肺栓塞的發生,術后應積極進行溶栓抗凝治療。
肌間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的靜脈血栓,癥狀與肌肉拉傷相似,患者出現肢體疼痛不適時,應積極到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并遵醫囑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