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膜周部、肌部的室間隔缺損容易自愈。室間隔缺損屬于先天性心臟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大多發生在胎兒時期,懷孕期間做超聲檢查時,能夠檢查出心臟左心室跟右心室之間的室間隔出現缺損,說明心臟沒有發育完整。在胎兒宮內期時較有可能自愈的類型是肌部室間隔缺損,出生后室間隔缺損自愈可能性較大的是膜周部,其次為肌部。
由于寶寶在胎兒時期,心肌會不斷生長發育,變得肥厚,可以使缺損口逐漸變小至閉塞,所以寶寶在胎兒時期是肌部室間隔缺損容易自愈。而膜周部室間隔缺損會在出生后導致左右心室壓差大,流速快,沖擊三尖瓣隔瓣,導致隔瓣損傷、粘連。同時,沖擊導致室間隔缺損邊緣出現不規則組織增生,形成瘤樣膨出,突向右室使分流口逐漸縮小,最終無分流。但是胎兒時期并無此種血流動力學特點,所以寶寶在出生后,膜周部室間隔缺損會比較容易自愈,肌部次之。
而且室間隔缺損自愈的可能性還與室間隔缺損的大小相關,一般小于5mm的室間隔缺損自愈幾率較大,一般隨訪觀察到3歲,如果缺損確實逐漸變小,可以繼續觀察,每半年復查一次彩超。因此,缺損較小的室間隔缺損不必過早干預,但如果缺損較大,應在心力衰竭或肺動脈高壓等合并癥出現之前,進行手術治療,如室間隔缺損封堵術、開胸手術等。
患有室間隔缺損的寶寶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避免哭鬧及情緒激動,還要注意保暖,以免出現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