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大腸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長1.5m,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
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成人長5-7m,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3部分。
結構大腸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長1.5m,全程圍繞于空、回腸的周圍,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
盲腸是大腸的起始部,長約6-8cm,其下端為盲端上續升結腸,左側與回腸相連接。盲腸位于右髂窩內,其體表投影在腹股溝韌帶外側半的上方。
闌尾是從盲腸下端后內側壁向外延伸的一條細管狀器官,因外形酷似蚯蚓,故又稱引突。其長度因人而異,一般長約5-7m,偶有長達20cm或短至1cm者。
結腸是介于盲腸與直腸之間的一段大腸,體呈M形,包繞于空、回腸周圍。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結腸的直徑自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腔最狹窄的部位。
直腸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狀結 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于肛管。
肛管上界為直腸穿過盆膈的平面,下界為肛門,長約4cm。
大腸結構圖
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成人長5-7m。上端起于胃幽門,下端接續盲腸,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3部分。
十二指腸介于胃與空腸之間,由于相當于十二個橫指并列的長度而得名,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空腸近側2/5稱空腸,空腸常位于左腰區和臍區。
回腸將系膜小腸的遠側3/5稱回腸,多位于臍區、右腹股溝區和盆腔內。
小腸結構圖
功能大腸的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并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于收縮狀態,有控制排便的作用。小腸是進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并具有某些內分泌功能。
[1]丁文龍,劉學政.系統解剖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08-113.
[2]崔慧先,李瑞錫.局部解剖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1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