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腦癱
腦癱是由先天性缺陷或發育缺陷等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癥狀在嬰兒出生1-3個月時會有明顯表現,腦癱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具體如下:
1.痙攣型
痙攣型又分為四肢癱、雙癱、偏癱三種情況。痙攣型四肢癱患兒背部內收或內旋,拇指內收,軀干前屈,下肢內收,膝關節彎曲,步態形似剪刀,拱背坐,抱起時呈倒U型;痙攣型雙癱患兒癥狀同痙攣型腦癱類似,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痙攣及功能障礙重于雙上肢;痙攣型偏癱患兒癥狀同痙攣型四肢癱,但經常表現在一側肢體。
2.不隨意運動型
這類患兒姿勢不對稱,頭部和四肢不能隨意運動,即進行某種動作時常夾雜著一些多余的動作,四肢、頭部不停地晃動,難以自我控制。經常表情奇特,擠眉弄眼,進食困難,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
3.共濟失調型
以小腦受損為主,這類患兒運動和平衡感覺出現障礙,做出來的動作不協調,站立時重心在足跟部,兩腳左右分離較遠,步態蹣跚,步態猶如醉漢,頭部活動少,身體僵硬。
4.混合型
具有兩型以上的特點。
二、腦癱和腦殘的區別
生活中,腦癱患兒越來越多,腦癱可能會引起智力下降,影響智力的發展,此時很多人可能會比較疑惑,腦癱是腦殘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醫學上沒有腦殘這個表達,腦殘一般用來指弱智或腦部感染病毒引發智力受損的人,腦癱更多的是行為障礙,因此可以說明腦癱可能導致腦殘,但不等于腦殘。引起腦癱的原因錯綜復雜,需要從多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三、引起腦癱的原因
引起腦癱的原因比較多,可分為出生前因素、出生時因素、出生后因素。
1、出生前因素
包括宮內感染、宮內發育遲緩、患有子癇前期、多胎妊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臍帶脫垂、胎位異常等。
2、出生時因素
早產,尤其是胎兒小于26周的早產、出生時體重過低、異常分娩、分娩時窒息等。
3、出生后因素
包括胎兒顱內出血、腦膜炎、膽紅素腦病、低血糖腦病、缺血缺氧性腦病、意外受傷、持續驚厥等。
四、改善腦癱的方法
據臨床統計,我國腦癱發病率為2.48‰,男孩大于女孩,腦癱患兒平均年齡是4-5歲,腦癱是一種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的疾病,我們應盡早采取治療措施,防微杜漸。
(1)體能訓練:針對運動障礙和異常姿勢的腦癱患兒進行物理學手段治療,主要訓練肢體,特別是下肢的功能,利用機械的、物理的手段,改善運動功能。
(2)技能訓練:通過搭積木,釘木釘等方式重點訓練上肢的功能,提高患兒獨立生活技能。
(3)語言訓練:主要通過舌操、發音練習、口腔按摩、咀嚼訓練等進行協同矯正,訓練患兒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提高患兒的交際水平。
(4)感知覺發育及認知能力訓練:根據嬰幼兒感知、認知發育的特點,從出生到1歲,不斷培養患兒的感知,提高其思維水平,訓練患兒的認知能力。
(5)感覺統合訓練:嬰幼兒存在大腦對外界信息處理不良的問題,可以對其進行矯治,增加感覺信息輸入,尤其是前庭刺激,打開通往神經交流部分的通路,從而達到改善腦功能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