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懷孕期間,不僅應當多加休息,注意身體,還應了解孕期的相關知識,了解孕期常見的疾病,及時預防孕期并發癥,降低早產風險。面對早產,各位應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那么如何“發現”早產呢?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早產。
早產是指妊娠滿了28周而未滿37周就進行分娩了,分娩出的胎兒稱為早產兒。家長需要知道的是,由于早產兒的器官發育尚不成熟,且體重一般會比足月兒輕,出生后患病甚至夭折的概率也較大,一般一歲以內死亡的嬰兒三分之二都是早產兒。因此,在妊娠期間一定要做好預防早產的準備,保證孕婦身體健康,讓胎兒能夠足月分娩。
目前,一般可以通過超聲檢測宮頸管長度的方式預測早產,通過使用超聲波,經腹部或經陰道來測量孕婦的宮頸長度和宮頸形態,看是否有宮頸漏斗形成,宮頸長度和宮頸形態一般與早產具有相關性。
此外也可以通過超聲彈性成像預測早產,利用超聲探頭對組織進行刺激,根據宮頸軟硬程度來預測早產,對于處在孕中期且宮頸縮短的孕婦是比較好的輔助預測方式。
臨床上通常還可以使用胎兒纖維蛋白檢測預測早產,胎兒纖維蛋白是在絨毛膜與蛻膜之間的滋養層細胞中產生的一種糖蛋白。孕婦在不同的孕周,陰道后穹窿分泌物中的胎兒纖維蛋白不一樣,因此會呈現不同的陰陽性,可以通過使用標準值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孕婦短期內是否有發生早產的可能性。
最后,也可以通過母體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聯合胎兒纖維連接蛋白(fFN)或宮頸分泌物中的生物標志物預測早產,血液中能夠獲得生物標志物的成分主要是血漿和血清,這些生物標志物大多與炎癥產生聯系。此外血漿中的高遷移率族蛋白具有警報功能,其受體可以中和抗體,從而減少炎癥帶來的損傷,但是若受體過度活躍會引發子宮內炎癥,外周循環系統中相關活性因子就會處于激活的狀態,這些因素就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導致早產,因而血液中的相關標志物可以作為預測早產的依據。另外,一旦檢查出孕婦有早產的趨勢,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好相關產前護理和治療,使嬰兒能夠達到足夠長的發育周期,正常分娩。
隨著出現早產兒的概率逐年升高,無論是對嬰兒還是對母體都會帶來比較大的傷害,因此做好預防早產的準備還是很有必要的,建議在孕中期以后,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能夠及時檢測、治療,保證胎兒和母體的身體健康。平時還應注意日常護理,多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戒煙戒酒,適當運動,飲食宜營養豐富為主,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如有不適情況,及時就醫治療。
【參考文獻】
[1]陸遜,王敬,張雯雯,陳希罕.妊娠晚期血液NLR聯合fFN、宮頸長度對早產風險的預測價值[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22,14(03):397-400.DOI:10.19930/j.cnki.jmdt.2022.03.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