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通常會導致耳鳴。
外耳道炎是指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癥,好發于青少年,發病年齡多在7-12歲,通常是因挖耳、外耳道異物或者藥物刺激等,導致外耳道皮膚的抵抗力降低,引起局部角質層腫脹、毛囊阻塞,從而使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外耳道,引起炎癥感染。
而在發病后,患者的外耳道首先會出現灼熱、發癢、疼痛、充血腫脹等異常癥狀,隨后,外耳道還會分泌出大量的漿液性或者膿性分泌物。由于外耳道的分泌物堆積過多,還可能會使外耳道、中耳的皮膚出現腫脹的情況,并因此導致鼓膜被遮蔽,從而產生傳導性耳聾、間歇性或者持續性耳鳴等癥狀。由此可知,外耳道炎通常會導致耳鳴。
為了減輕外耳道炎,緩解耳鳴,通常建議患者按醫囑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比如鹽酸環丙沙星滴耳液、制霉菌素片、克霉唑尿素乳膏等,有助于控制炎癥。同時,患者還需要按醫囑適當使用醫用酒精、碘伏等清理外耳道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持續堆積,影響聽力,加重耳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