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黃褐色可能是尿液濃縮、藥物因素、尿路感染疾病及膽紅素增高所引起,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處理。使用藥物治療時,應當謹遵醫囑,安全合理應用藥物,保持清淡飲食,多休息,注意生理衛生,有助于康復。
1、尿液濃縮:大量出汗、飲水量較少等因素,都會使體內水分不足,生成的尿液量減少,會使尿液處于濃縮狀態而變為黃褐色,并且還伴有輕度異味,但通常沒有其他異常表現。此時應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機體脫水,通常能夠自行恢復正常;
2、藥物因素:長時間服用一些藥物,如黃連素、維生素B、利福平、呋喃妥因等,如服用黃連素時,需經過腎臟代謝,黃色代謝物到達尿液。可能會導致尿液染色,就會使尿液變為黃褐色,也屬于正常生理現象。若沒有其他臨床表現,通常在停止用藥以后尿液顏色會恢復正常,不需要進行其他治療;
3、尿路感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膀胱炎是由于細菌或藥物等因素感染引起的膀胱炎性病變,膀胱黏膜出現水腫、糜爛等情況,可能會引起黏膜表面的紅細胞、白細胞等多種物質脫落,就會使尿液變為黃褐色,還伴有排尿疼痛、尿頻、尿急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當確診以后,患者應使用抗感染藥物,如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進行治療;
4、膽紅素增高:如病毒性肝炎、膽結石等疾病可引起膽紅素增高,如病毒性肝炎,是由于病毒損害肝細胞及組織引起肝功能受損,導致體內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含有大量結合膽紅素的尿液稱為膽紅素尿、外觀可呈黃褐色,振蕩后泡沫仍呈黃色,但膽紅素尿易被氧化為膽綠素,而使尿液變為棕綠色。此時可使用利巴韋林、阿昔韋洛等進行抗感染治療。可適當使用退黃藥物如腺苷蛋氨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