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分析五分類,通常是指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分析五類,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以及單核細胞。各項指標通常需對比正常參考值,且每類細胞數值升高或降低的意義存在區別,判斷時應結合臨床表現、病史以及其他檢查,不能單憑一項檢查指標就判斷具體疾病。
一、中性粒細胞:正常參考絕對值為(1.8-6.3)×10^9/L,百分比為40%-75%。
1、生理性增多:新生兒中性粒細胞較高;一天之中早晨中性粒細胞較低,下午較高;靜息狀態中性粒細胞較低,活動、進食后較高;劇烈運動、劇痛、激動時中性粒細胞可顯著增多;妊娠期與分娩中性粒細胞可增多;
2、病理性增多:常見急性感染如急性化膿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大血細胞破壞如大手術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反應等;急性大出血如脾破裂、宮外孕輸卵管破裂等;急性中毒如化學藥物、生物毒素,以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慢性腎炎尿毒癥等代謝性中毒;惡性腫瘤;
3、減少:常見感染如傷寒桿菌、病毒性感染、麻疹、風疹等;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缺乏癥等;理化因素損傷如X射線輻射;應用化學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免疫抑制劑等。
二、淋巴細胞:正常參考絕對值為(0.8-4.0)×10^9/L,百分比為20%-40%。
1、增多:常見感染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結核等,還有組織移植后的排斥反應、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2、減少: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應用激素藥物、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在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時,由于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會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三、嗜酸性粒細胞:正常參考絕對值為(0.05-0.5)×10^9/L,百分比為0.5%-5.0%。
1、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等,還有寄生蟲感染、血液病;
2、減少:常見于傷寒、副傷寒、手術后嚴重組織損傷、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后。
四、嗜堿性粒細胞:正常參考絕對值為(0-0.1)×10^9/L,百分比為0-1%。
1、增多:增多常見于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骨纖維化、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2、減少:出現減少的情況時,通常臨床意義不大。
五、單核細胞:正常參考絕對值為(0.12-0.8)×10^9/L,百分比為3%-8%。
1、生理性增多:出生后2周的嬰兒以及正常兒童都可能出現;
2、病理性增多:常見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結核及急性感染的恢復期以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血液病如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以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