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抓傷得狂犬病的概率通常比較小,一般低于被狗咬傷后的患病概率。
狂犬病是感染狂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于人獸共患疾病。在被攜帶狂犬病毒的狗、貓等動物咬傷或抓傷后,患者容易被傳染該疾病,從而出現發熱、恐水、傷口顫痛、咽肌痙攣等癥狀。
由于狗通常不會頻繁舔舐爪子,其爪子上所攜帶的狂犬病毒相對較少,從而使得被狗抓傷后的患病概率低于被狗咬傷后的致病概率。此外,狂犬病毒屬于厭氧菌,暴露在空氣中后難以長時間存活,通常會在2小時之內失去活性,這也使得被狗抓傷的患病風險相對降低。
雖然因被狗抓傷而患有狂犬病的概率比較低,但是被狗抓傷后,患者仍需要及時使用20%肥皂水與清水交替沖洗傷口,再使用生理氯化鈉溶液清潔傷口。如果患者皮膚未見出血,通常屬于輕微抓傷,為狂犬病二級暴露,在清洗傷口后需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如果患者皮膚有一處及以上抓傷所致的開放性傷口,為狂犬病三級暴露,患者應在清創后盡快就醫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再接種狂犬病疫苗。
因此,在與狗接觸時,患者應注意做好自我保護,以免不慎被狗抓傷或咬傷。在被抓傷后,患者應及時進行規范處理,切忌因患病概率較小而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