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逆是中醫的一種說法,是指氣應下降而反上逆所導致的病變,主要可以分為肺氣上逆、胃氣上逆,以及肝氣上逆三種,其有不同的癥狀,且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1、肺氣上逆:主要是由于機體感受外邪等原因導致肺氣不能向上升宣、向外周布散,上逆而出現咳喘、喘息的癥狀,患者還可以表現為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一般采用蘇子降氣湯治療,也可用萊菔子、前胡等進行治療;
2、胃氣上逆:由于體內有寒濁、食積等病理產物停滯于胃,阻滯氣機通暢,或者由于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從而導致患者表現為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針對胃氣上逆,一般選用具有降逆和胃、止嘔作用的藥物,像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等中藥,也可用旋覆代赭湯、竹茹湯等治療;
3、肝氣上逆:多是由于郁怒傷肝,肝氣生發太過導致氣火上逆,患者可表現為頭痛、眩暈、昏厥,甚至嘔血等癥狀。針對肝氣上逆,一般選用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藥物,像柴胡、枳殼、香附等,或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療。
對于不同臟腑的氣逆證,除可以服用藥物治療之外,也可以采用針灸的方法緩解,如選擇中脘穴、足三里穴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情緒波動,保證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