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是致病的細菌侵入組織或血液中,經過生長、繁殖,產生致病因子可引起體溫異常、癥狀改變、實驗室指標改變等異常。當細菌感染好轉時,上述異常會逐漸恢復至正常。
1、體溫下降:細菌感染后可以產生致熱原,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患者會出現發熱癥狀。通過抗感染治療,細菌感染被抑制后,致熱原產生減少,患者發熱的峰值會逐漸下降,并且每次持續發熱時間縮短,體溫逐漸恢復至正常;
2、癥狀改善:如細菌感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在細菌感染好轉時,可能表現為咳嗽減輕、痰量減少,以及痰液顏色由黃綠色變為白色。或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在細菌感染好轉時,表現為排尿痛感減輕、排尿通暢等。隨著抗感染治療的進行,患者同時會有乏力減輕、食欲增加等表現;
3、實驗室指標恢復:細菌感染時,常引起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的升高。通過抗感染治療,可表現為逐漸下降或者恢復至正常;
4、影像學檢查結果:因細菌感染部位不同,患者在不同部位會出現相應的病灶,細菌感染好轉后,不同部位的病灶會出現相應改變,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比如細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患者經過抗炎治療后,肺部炎癥滲出灶會逐漸吸收、減輕,甚至消失,還會表現為斑片或片狀高密度陰影減少,肺紋理減少恢復至正常,肺透明度增加等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