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屬于中醫學的關格、癃閉、虛勞、溺毒等范疇,其病機撲朔迷離,證候錯綜復雜。
該疾病其診斷依據包括由腎病日久導致腎氣衰竭、氣化失司,濕濁尿毒不得下泄,表現為少尿或無尿,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口有尿味等癥狀。中醫治療慢性腎衰竭主要通過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質,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進行個體化治療。
根據患者的證型,如脾腎氣虛、脾腎陽虛、氣陰兩虛、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等,選用相應的中藥方劑。例如,脾腎氣虛證可遵醫囑服用加味四君湯、補中益氣丸,金匱腎氣丸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減少癥狀。取大椎、命門、腎俞、脾俞、中脘、中極、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補益脾腎;取關元、中極、腎俞、三焦俞等穴,以促進排尿。
建議患者采用優質低蛋白飲食、低磷高鈣飲食、低脂飲食,并限制鉀的攝入,限制水分攝入,減少鹽的攝入,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鹽食品。每日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3至5克,有助于控制血壓,減輕水腫。
建議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電解質等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