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暗紅色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可能是缺鐵性貧血、卵巢早衰、慢性宮頸炎等因素引起的病理現象,可以通過日常護理、使用藥物等方式改善。
一、生理現象
月經是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出血所引起的生理現象,血液與脫落的子宮內膜、子宮頸粘液、陰道分泌物等物質混合后排出,其顏色通常為暗紅色。如果沒有其他不適癥狀,經血為暗紅色是正常情況,不用特別治療,注意做好經期護理即可。
二、病理現象
1、缺鐵性貧血:如果女性長期偏食、過度節(jié)食,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出現頭暈、耳鳴、月經量增多等情況,也可能導致月經顏色較暗。女性應合理搭配膳食,可以遵醫(yī)囑使用硫酸亞鐵片、右旋糖酐鐵片、葡萄糖酸亞鐵片等藥物。
2、卵巢早衰:遺傳、反復進行人工流產等因素可能導致卵巢早衰,女性多有月經量減少、月經周期延長、潮熱、易煩躁等癥狀。由于月經量比較少,血液可能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較長時間,從而在排出時呈比較暗的紅色。女性可以遵醫(yī)囑使用戊酸雌二醇片、尼爾雌醇片、黃體酮膠囊等藥物來治療。
3、慢性宮頸炎:感染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桿菌等致病微生物可能誘發(fā)慢性宮頸炎,女性多有白帶增多、下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癥狀。當月經量較少時,少量月經血則可能表現為暗紅色。女性要注意做好個人衛(wèi)生護理,可以遵醫(yī)囑使用羅紅霉素膠囊、阿莫西林膠囊、康婦消炎栓等藥物。
因此,在發(fā)現月經為暗紅色后,女性應繼續(xù)觀察自身是否有其他不適癥狀。如果有腹部疼痛、月經不調等情況,建議女性及時就診,通過鐵代謝試驗、性激素六項檢查等方式來明確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