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不一定是心理疾病,也可能是由于不良習慣導致。比如嬰幼兒時期,寶寶偶爾會有吮吸手指的行為,但此時他們的心理建設尚未明確的建立完成,或者是由于某些人經常看到別人咬指甲,于是因模仿而養成這種不良習慣,多因情緒緊張壓抑需要發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等而引起,因此并不屬于心理疾病。但若咬指甲的時間過長,已經導致指甲形狀出現變化,在臨床上會稱之為咬甲癖,此時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引起,比如焦慮癥、強迫癥、異食癖等。
1、焦慮癥:部分長時間處于緊張或者高壓環境的人群,由于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會通過咬指甲的方式進行排解,久而久之會形成咬甲癖;
2、強迫癥: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癥的一種表現,患者由于強迫癥會出現不自覺的強迫行為,可能會出現不受控制的咬指甲的行為,從而演變成咬甲癖;
3、異食癖:本病的具體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有關,或者存在精神、智力發育障礙的情況,以及家庭教育較為混亂等,都可能導致異食癖,出現啃食指甲的行為。
對于孩子來說,有咬指甲的不良行為時,家長應及時給予糾正,引導孩子正確的衛生習慣比如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吃手、不咬指甲等。除此之外還應均衡飲食,及時補充富含鋅、鐵的食物,同時補充維生素促進微量元素的吸收,反復出現該表現時應及時就醫。而對于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群,建議及時明確原因后進行心理、藥物等治療,同時樹立正確的認知,改善咬指甲的不良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