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干槽癥早期主要表現為創口持續劇烈疼痛、創口內有殘留的血液凝塊,聞之有惡臭味。
干槽癥是拔牙術后創口感染引起的并發癥,病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手術創傷、細菌感染等有關。
癥狀干槽癥一般發生在拔牙2~3天后,以下頜后牙多見,其主要表現為創口周圍牙齦紅腫,牙槽內有散發惡臭味的腐敗血凝塊,有時會有灰白色偽膜覆蓋,嚴重者牙槽空虛,骨面外露。此外,創口處劇烈疼痛,可向耳顳部、下頜及頭頂處放射,下頜下淋巴結也受累腫大、壓痛等。
早期創口周圍牙齦紅腫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早期牙槽內的腐敗血凝塊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牙槽內的灰白色偽膜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干槽癥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能與手術創傷過大、創口細菌感染以及纖維蛋白溶解有關。
診斷結合患者的拔牙手術史,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確診,如術后牙槽空虛、槽窩內腐敗惡臭味的血液凝塊、創口劇烈疼痛等。
治療干槽癥的治療原則是清創、止痛,隔離外界對牙槽窩的刺激,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通常是在麻醉后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去除腐敗壞死物質,在牙槽窩內放入碘仿紗條,添加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藥物(如康復新液),一般8~10天后取出碘仿紗條,牙槽內已有一層肉芽組織覆蓋,傷口會逐漸愈合。
[1]張志愿,周學東,等.口腔科學(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45-46.
[2]張震康,余光巖,等.實用口腔科學(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