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鈣化灶是進行影像學檢查后的描述性用語,是由于鈣鹽在肝組織內異常沉積所形成的病灶,可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肝炎、肝包蟲病、肝囊腫、肝硬化等引起的,建議患者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性的治療,具體如下:
1、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是由于營養不良引起的,還有可能是經常吃一些霉變的食物,導致肝臟出現病變,肝內則會出現鈣化灶。如果患者無明顯癥狀,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可3-6月復查一次,觀察鈣化灶的變化情況,平時應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霉變的食物,還要注意休息,注意體育鍛煉等。
2、慢性肝炎: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應、藥物作用等多種因素引起,病程至少超過6個月以上的肝臟壞死和炎癥,檢查可出現肝內鈣化灶,患者常表現為疲乏、食欲減退、厭油、惡心等。患者可以遵醫囑選擇短期靜脈滴注10%~20%的葡萄糖液、維生素和電解質等,還可適當選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劑、雙環醇、維生素E等抗炎、減輕過氧化物損傷的藥物,伴有肝內膽汁淤積的患者,可選用熊去氧膽酸等治療。
3、肝包蟲?。涸诔霈F寄生蟲后,身體內的細胞會向局部靠攏,并且進行包裹,可以形成鈣化灶,肝區可有輕微疼痛、壓迫、墜脹感、肝腫大、腹痛等癥狀,一般可遵醫囑采用抗包蟲藥,如阿苯達唑、甲苯達唑等,如果藥物治療沒有效果,還可遵醫囑采取外囊完整剝除術、肝部分切除術等治療。
4、肝囊腫: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臨床上以先天性肝囊腫較為多見,部分患者可由寄生蟲感染等因素所引起,肝囊腫的患者會出現食后飽脹、惡心嘔吐、右上腹隱痛等不適,檢查可出現肝內鈣化灶,同時還需要完善MRI等檢查來明確診斷。一般可遵醫囑行經皮穿刺術和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囊腫開窗和囊腫次全切除、肝切除或者肝移植等。
5、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一直發展,最終以肝臟慢性炎癥、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再生結節和肝內外血管增殖為特征的病理階段,檢查可提示肝內鈣化灶,患者可有肝病面容、皮膚和黏膜黃染、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腹部膨隆等體征。患者可遵醫囑采用利尿劑,如螺內酯,可減輕水腫,還可采用肝臟保護劑,如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等,可改善肝臟功能,以及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B、維生素C等,對肝臟起保護作用。
此外,肝癌等也可引起,如果患者檢查出肝內鈣化灶,需要注意檢查病因,再根據病因來針對性的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