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種,常發生于妊娠20周后,護理方法有高血壓、蛋白尿等。主要有血壓監測、飲食護理、休息與活動、心理護理、預防子癇發作等。建議就醫咨詢,遵醫囑處理。
1.血壓監測:定期測量血壓,密切觀察血壓變化,一般每4-6小時測量一次,必要時增加測量次數。是因為血壓的波動能反映病情的進展,若血壓持續升高或波動較大,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2.飲食護理:保證充足的蛋白質、熱量攝入,減少脂肪和鹽的攝入。增加蛋白質有助于維持機體的正氮平衡,為胎兒生長提供營養,如多吃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限制鹽攝入可減輕水鈉潴留,降低血壓,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g。同時,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有助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預防并發癥。
3.休息與活動:保證充足的休息,以左側臥位為宜,可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改善胎盤血液循環。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防止直立性低血壓和下肢水腫加重。適當進行活動,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和勞累,以免誘發子癇發作?;顒恿繎鶕袐D的身體狀況逐漸增加,以不感到疲勞為度。
4.心理護理:子癇前期孕婦常因擔心自身和胎兒的健康而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此類情緒可能會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加重病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孕婦溝通,耐心解答疑問,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緒穩定,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5.預防子癇發作:密切觀察孕婦有無頭痛、眼花、胸悶、惡心、嘔吐等子癇前期癥狀加重的表現,以及有無抽搐發作的先兆癥狀,如眼球固定、瞳孔放大、牙關緊閉等。床邊應加床欄,防止孕婦抽搐時墜床,備好急救物品,如開口器、壓舌板、吸痰器等,一旦發生子癇,能及時進行搶救,確保母嬰安全。
孕婦應嚴格遵醫囑定期產前檢查,按時服藥,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強光、噪音等刺激,保持居住環境安靜、舒適。家屬要給予孕婦充分的關心和照顧,協助其做好自我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