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通常是指妊娠。在正常情況下,孕婦在妊娠過程中不應出現陰道出血,特別是在排便后。如果這種情況頻繁出現,需要積極尋找原因,可能是先兆流產、陰道炎、痔瘡、宮頸息肉、前置胎盤等引起的。
1、先兆流產:在妊娠初期,如果胎兒的體征不穩定、孕酮值偏低或存在先天性孕囊的發育問題,可能會引發陰道出血。特別是在用力排便時,由于腹內壓力的增加,出血的癥狀可能會更為明顯。因此,建議醫生進行B超檢查以了解孕囊的狀況,并根據檢查結果,選擇遵醫囑服用地屈孕酮片或黃體酮膠囊進行保胎治療。
2、陰道炎:若孕婦患有陰道炎癥,如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等,可能導致陰道黏膜充血、水腫,排便時因腹壓增加可能加重出血情況。建議孕婦做好外陰清潔,不建議用藥。
3、痔瘡:孕期由于激素水平變化及子宮增大壓迫腸道,孕婦易患痔瘡。大便時用力過猛,可能導致痔瘡破裂或肛門周圍血管受損,進而引起少量出血,讓孕婦誤以為是陰部出血。建議調整飲食,多吃纖維素含量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使用緩瀉劑軟化大便。
4、宮頸息肉:如果患有慢性宮頸炎并長時間刺激宮頸部位,可能會導致黏膜出現息肉樣的增生,或者突出宮頸的外口。由于其質地脆弱且充血,拉大便可能會引發陰道出血。如果這種情況反復發生,可能需要考慮進行息肉摘除手術。
5、前置胎盤:胎盤可能部分或完全覆蓋了宮頸的內口。如果在排便時用力,可能會導致胎盤附近的小血管破裂,從而引發陰道出血,這種出血是反復發生的。一旦確定需要住院治療,孕婦應嚴格臥床休息,并通過靜脈注射抗生素,如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等,來預防感染。如果出血過多,應立即終止妊娠并進行分娩。
面對孕期大便時陰部出血的情況,孕婦應保持冷靜,避免過度緊張,應仔細觀察出血的顏色、量及伴隨癥狀,如腹痛、頭暈等,并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