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手術后擴肛,指肛腸外科醫生定期為患者擴張肛門,目的是為了防止痔瘡患者手術后出現肛門狹窄,引起排便困難。擴肛最佳時間并沒有統一規定,一般來說是痔瘡手術后2周左右為患者擴肛為宜,但具體還是因人、因病情需要而決定,且并不是所有痔瘡手術后都需要擴肛。
現在臨床上采用PPH手術后需要擴肛的患者明顯減少,只是少數環形混合痔、環形外痔或術前就存在肛門狹窄的患者,痔瘡手術之后由于傷口愈合容易引發肛門狹窄,才需要進行及時擴肛治療,一般來說是痔瘡手術后2周左右為患者擴肛為宜。痔瘡患者手術后之所以出現肛門狹窄,是因為手術后肛管皮膚缺失過多,傷口瘢痕愈合等造成。
痔瘡手術主要包括內痔、外痔或混合痔切除術。單純內痔手術一般不涉及肛管皮膚,較輕的外痔、混合痔手術對肛管皮膚損傷也小,出現傷口愈合引起肛門狹窄的幾率較小,一般術后不用擴肛。主要是較重的環形混合痔、環形外痔,也就是肛周一圈都有痔瘡的患者手術后,特別是采用傳統切除手術者,如果肛管皮膚缺損較多,就容易出現肛門狹窄。醫生一般會根據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及可能出現的肛門狹窄程度,在術后2周左右為患者擴肛,醫生會輕輕用手指插入患者肛門進行擴肛,會根據狹窄程度依次用小指、食指緩慢持續擴肛,每周1-3次,持續時間長短視患者耐受程度而定,直到食指能順利進出肛門即可。
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痔瘡手術后需要擴肛的患者越來越少。手術時應該預判,要保留足夠的皮膚橋,防止術后出現肛周狹窄。如果出現了肛門狹窄,盡管有一定痛苦,還是應遵醫囑堅持擴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