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后皮膚發黃的原因包括碘伏消毒殘留、局部氣血瘀滯、輕微皮下出血、皮膚過敏、個體體質差異。建議及時就醫,根據原因遵醫囑治療。
1、碘伏消毒殘留:針灸前通常會使用碘伏對針刺部位進行消毒,若消毒后沒有徹底擦拭干凈,碘伏長時間殘留在皮膚上,其顏色會逐漸滲透,導致皮膚發黃。這屬于外在物質殘留影響,用干凈的濕毛巾或棉球蘸取少量清水,輕輕擦拭發黃部位,將殘留的碘伏徹底清除掉,皮膚發黃的現象一般就會慢慢消失,無需使用特殊藥物進行處理。
2、局部氣血瘀滯:針灸時對穴位及周邊的氣血運行產生了一定影響,若針刺后氣血未能及時順暢流通,出現瘀滯情況,氣血不通暢在體表可反映出皮膚顏色的改變,表現為發黃,有時還可能伴有輕微的酸脹感??蓪︶樉牟课贿M行適當熱敷,比如用溫熱的毛巾敷在皮膚上,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氣血恢復通暢,也可涂抹正紅花油、消腫止痛酊等,輔助改善氣血瘀滯情況,使皮膚顏色恢復正常。
3、輕微皮下出血:針刺過程中可能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微小血管,有少量血液滲出并積聚在皮下,隨著血液的逐漸吸收、代謝,血紅蛋白分解后含鐵血黃素等物質殘留,使得皮膚出現發黃的表現,局部皮膚可能還會有輕微壓痛。早期可進行冷敷,減少出血和腫脹,48小時后改為熱敷,加速淤血吸收,同時可口服三七傷藥片、跌打丸、血府逐瘀膠囊等活血化瘀的藥物,加快恢復進程,讓皮膚顏色恢復如常。
4、皮膚過敏:部分人可能對針灸所使用的針具材質、消毒用品或者穴位貼敷等相關物品過敏,引起皮膚的過敏反應,出現皮膚發黃,還常伴有瘙癢、皮疹等癥狀。應盡快遠離可疑的過敏原,可遵醫囑外用爐甘石洗劑,起到止癢、收斂的作用;地奈德乳膏,減輕皮膚炎癥;氯雷他定片,口服抗過敏,緩解過敏引起的不適,促使皮膚恢復正常狀態。
5、個體體質差異:每個人的皮膚特質、新陳代謝速度等不同,有些人本身皮膚較為敏感,或者新陳代謝相對緩慢,針灸后皮膚修復及顏色恢復的過程就會相對特殊,容易出現皮膚發黃的情況,且消退時間可能較長。這種情況一般無需特殊用藥,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摩擦針灸部位,耐心等待皮膚自行恢復即可,也可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獼猴桃、堅果等,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加快皮膚顏色恢復。
針灸后皮膚發黃若長時間不消退、發黃范圍擴大或者伴有疼痛加劇、發熱等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明確原因后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不要自行盲目用藥或隨意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