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過敏起反應的時間因人而異,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甚至數天,建議及時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海鮮過敏本質是免疫系統對海鮮中某些特定蛋白成分誤判,將其當作外來入侵者,從而啟動免疫防御機制,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介質引發癥狀。反應時間跨度大,與多種因素緊密相關。從攝入海鮮量看,食用量大時,大量致敏原進入人體,免疫系統快速識別、反應,可能短短幾分鐘內,皮膚就率先出現風疹塊、紅斑,瘙癢難耐,還可能伴有嘴唇腫脹、麻木,這是因為黏膜部位血管通透性迅速改變,組織液滲出。對于過敏體質較敏感者,即便微量海鮮攝入,也能觸發免疫過激反應,同樣在短時間內凸顯癥狀。不過,部分人反應稍慢些,海鮮消化吸收過程中,其所含致敏蛋白逐步進入血液循環、接觸免疫細胞,經數小時后,才陸續出現胃腸不適,像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這是胃腸道黏膜受組胺刺激后平滑肌痙攣、分泌功能紊亂所致。還有極為特殊情況,食用海鮮后,初期無癥狀,經過1-2天潛伏,免疫系統完成致敏積累,再暴發過敏反應,如全身彌漫性皮疹、低熱等,增加診斷和應對難度。
日常護理上,已知海鮮過敏者,飲食務必避開海鮮及含海鮮制品。外出就餐仔細確認菜品成分,攜帶抗組胺藥物應急,防患于未然。家中餐具定期清洗、消毒,去除可能殘留的致敏原,減少意外過敏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