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粘連和宮腔粘連的區別包括粘連部位、病因不同、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手段等,建議及時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1.粘連部位:盆腔粘連是指盆腔內的臟器,如子宮、輸卵管、卵巢等器官之間或與盆腔腹膜之間發生粘連,范圍相對廣泛;而宮腔粘連特指子宮腔內部,子宮內膜層與肌層之間或子宮腔前后壁之間相互粘連,局限于子宮腔內。
2.病因不同:盆腔粘連常見病因有盆腔炎性疾病,炎癥滲出物中的纖維蛋白沉積,在組織修復過程中形成粘連;盆腔手術史,如剖宮產、闌尾炎手術等,術后創面愈合過程中,相鄰組織易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的內膜組織反復出血、機化,引發粘連。宮腔粘連主要由宮腔操作史引起,如人工流產刮宮術、宮腔鏡電切術后,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內膜無法正常修復,進而粘連;還有感染因素,像嚴重的子宮內膜炎,炎癥破壞內膜,促使粘連形成。
3.臨床表現:盆腔粘連患者常出現慢性盆腔痛,疼痛部位多為下腹墜脹、隱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在勞累、性交后、月經前后加重;還可能伴有不孕,因輸卵管粘連扭曲,影響卵子與精子結合及受精卵運輸;部分患者有盆腔臟器活動受限表現,如腸道蠕動受阻,出現腹脹、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亂癥狀。宮腔粘連主要表現為月經量減少,粘連嚴重時可出現閉經,這是由于宮腔容積變小,內膜面積減少,經血流出不暢;反復流產或不孕也是常見后果,因宮腔環境改變,胚胎著床困難,即便著床也易因營養供應不足而流產。
4.診斷方法:盆腔粘連主要依靠腹腔鏡檢查,這是診斷的“金標準”,通過腹腔鏡可直接觀察盆腔內器官粘連的部位、程度和形態;還可結合盆腔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輔助判斷,超聲可見盆腔內條索狀回聲、臟器邊界不清等表現。宮腔粘連確診主要靠宮腔鏡檢查,能清晰看到宮腔內粘連的部位、類型(如膜性、肌性、結締組織性粘連),同時可取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子宮輸卵管造影也可間接反映宮腔粘連情況,表現為宮腔充盈缺損。
5.治療手段:盆腔粘連治療,癥狀較輕時,可采用保守治療,如中藥灌腸,選用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藥方劑,如少腹逐瘀湯加減,每晚睡前灌腸,使藥物通過直腸黏膜吸收,直達盆腔,改善粘連;若粘連嚴重影響生育或生活質量,需手術治療,如腹腔鏡粘連松解術,分離粘連器官,恢復盆腔正常解剖結構。宮腔粘連治療,輕度粘連可在宮腔鏡下進行機械性分離,術后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球囊,防止再次粘連,同時給予雌激素促進內膜生長;重度粘連可能需要多次宮腔鏡手術,術后配合大劑量雌激素治療,修復內膜,恢復宮腔功能。
日常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有盆腔或宮腔操作史后,按要求做好術后護理,如適當休息、合理飲食,預防粘連發生。盆腔粘連患者,若有慢性疼痛,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宮腔粘連患者,治療后觀察月經恢復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