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中醫辨證可以分為腎氣不固、肺脾氣虛、膀胱濕熱、濕熱下注、下焦蓄血等,癥型不同經方不同。
1.腎氣不固:
患者出現小便失禁,隨時自遺,尤以咳嗽、直立時為甚。小便清長,面色蒼白,腰膝酸痛,神疲(精神不振)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以補腎益氣固澀??捎每s泉丸(出自《婦人良方》)、鞏堤丸(出自《景岳全書》)等方藥,主要是用于腎虛引起的小便頻數、夜間遺尿等,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肺脾氣虛:
患者小便失禁,稍動即尿,咳即尿遺,氣短懶言,神疲乏力(精神疲憊,身體乏力),自汗,便溏(糞便稀不成形),舌淡脈細。
治以補中益氣(通過補脾的方法治療氣虛)攝尿。方用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芍藥補氣湯《東垣試效方》等。主要用于肺氣不足、氣虛不行、血行緩滯、皮膚麻木等病的調理。
3.膀胱濕熱:
患者小便失禁,滴瀝而出,尿頻尿急尿痛,小便黃,尿時灼熱,口干苦,心煩。舌紅苔黃。治以清利濕熱。
方用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散淋湯《辨證錄》等。主治濕熱淋證,癥見小腹急滿、尿頻尿急、尿時澀痛、淋瀝不暢等。
4.濕熱下注:
若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膩或嗜飲無度,致濕熱太盛,下注膀胱,氣化不利,膀胱失約,亦可導致小便不禁。
可用葛根芩連湯《傷寒論》、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等,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主治泄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5.下焦蓄血:
產者不順,致傷膀胱,或收生不慎,損破尿脬,皆能致小水失禁也。
方用桃仁承氣湯《傷寒論》、抵當丸《傷寒論》等,主治下焦蓄血證。
尿失禁的治療需要經過醫師辨證論治后用藥,不可盲目自行用藥。在治療期間,如果癥狀沒有緩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現了新的癥狀,都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