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早期癥狀一般不是十分明顯,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癥狀比較明顯,表現為發(fā)病早期患肢因病變導致循環(huán)血量下降,引起肢體末端缺血,主觀感覺發(fā)涼,進而出現皮膚溫度下降、輕度麻木的癥狀。此外,患者在行走過程中,由于患肢受缺血和缺氧的影響,容易導致下肢肌肉痙攣、疼痛、無力,所以患者必須停止行走,在片刻休息后癥狀會有所緩解,進而才可以繼續(xù)行走,稱為間歇性跛行。
若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肢體末端缺血狀態(tài)加重,就會引起靜息痛。即在休息時也會出現明顯的疼痛、麻木感,甚至由于側支循環(huán)有限而出現營養(yǎng)障礙癥狀,表現為患肢潰瘍、壞疽。
因此,如果出現下肢動脈硬化的早期癥狀,建議及時就診。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下肢血管造影等檢查,明確是否為下肢動脈硬化。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后,建議盡早治療,以免病情進展。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前列地爾等擴血管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一般輕度的下肢動脈硬化通過藥物治療后,可以得到一定改善。如果病情持續(xù)進展,較為嚴重,則必要時需進行手術治療,如球囊擴張術、支架成形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