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甲狀腺癌在臨床上多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可在體檢中發現。
甲狀腺癌的發生可能與頸部放射接觸史、基因組不穩定、放射線與雌激素等因素相關。
癥狀甲狀腺癌根據組織學特征可分為分化型甲狀腺癌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分化型甲狀腺癌占全部甲狀腺癌的90%以上,未分化型甲狀腺癌侵襲性強,不同分型臨床表現不同,具體如下:
分化型甲狀腺癌在臨床上常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多數病人無明顯臨床癥狀,僅在體檢或頸部超聲、CT、MRI或PET-CT檢查中無意發現。少數情況下,分化型甲狀腺癌以頸部淋巴結病理性腫大或遠處轉移癌為首發表現。氣管受壓時會出現咳嗽、氣促的癥狀,喉返神經受累時會出現構音障礙,食管受壓時會有吞咽困難或疼痛,有遠處轉移者可出現相應器官受累表現。?
甲狀腺結節圖
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病情發展較快,出現頸部腫物后增長迅速,1-2周內腫物固定,出現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的癥狀,常有頸淋巴結轉移。
頸部腫物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病因甲狀腺癌的發生考慮和頸部放射接觸史、基因組不穩定、放射線與雌激素有關,具體如下:
頸部放射接觸史早期甲狀腺癌分子生物學研究注重頸部放射接觸史,一般而言,放射線能夠導致染色體斷裂,引起基因重排而導致抑癌基因的失效,頸部放射接觸史可導致甲狀腺良性和惡性結節的發生,并且易引起多灶性腫瘤的發生,兒童更易受放射線接觸的影響;
基因組不穩定在基因水平上,甲狀腺癌有許多變化,可能提示基因組不穩定是促使甲狀腺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放射線與雌激素也可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發生,是甲狀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
治療臨床對于甲狀腺癌的治療,可分為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具體如下:
手術治療除了清除原發病灶,手術后標本還可以進行準確的病理診斷和分期,評估淋巴結擴散范圍并清掃受累的淋巴結,此外,甲狀腺全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及選擇性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通常是首選的術式;
非手術治療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放射性碘治療、TSH抑制治療,同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新型靶向藥物,如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等,對有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這些靶向藥物具有一定副作用,且需要維持性用藥。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696-698.
[2]王科學主編.實用普通外科臨床診治[M].202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