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拉屎就出血可能是痔瘡、肛裂、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導致的,建議積極就醫,明確診斷后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1、痔瘡:主要是因為在排便時,糞便在排出的時候就會擠壓刺激腫大的痔核,導致痔核內病理性曲張的血管出現破裂,從而導致出血,還可表現為便血的顏色呈鮮紅色、血與糞便分離、肛周潮濕等癥狀。
2、肛裂:主要是因為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裂口或潰瘍,通常在排便過程中,由于糞便干燥,容易擦破肛門周圍的皮膚,可導致排便的時候出血的現象,還可伴有便秘、肛周劇烈疼痛的癥狀。
3、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桿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為一種感染性腸炎,其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排黏液膿血便,發熱、寒戰、乏力等全身癥狀。
4、潰瘍性結腸炎:為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病因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腸道微生態、免疫失衡等因素有關。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還可伴發熱、貧血、營養不良等全身癥狀,腸外表現包括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鞏膜外層炎等。
5、克羅恩病:是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疾病,多見于末端回腸和鄰近結腸。病因與免疫因素、環境、遺傳等有關。以腸黏膜潰爛糜爛為特征,癥狀表現為便血、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肛門周圍瘺管、口腔黏膜潰瘍等。
此外,腸道息肉、腸道腫瘤等也可導致這種情況,建議患者積極就醫,以便及早確診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建議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鍛煉等,也有助于預防排便出血的發生。
